企业精益管理咨询——提供企业精益战略管理咨询落地解决方案服务,企业值得信赖的精益咨询顾问!
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益知识 > 精益品质 >
质量管理部究竟该干什么?又该怎么干? 发布时间:2016-12-26         浏览:

本文梗概

质量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不仅影响到工作效率,职责错位还容易导致人心不稳。本文试着一本正经的回答这些问题,实际结果如何并不负责~

 

Part 1 质量管理部门管理要点、职责和岗位设置

 

 1、质量管理组织内部管理要点:

  • 应有文件化的品管组织和隶属关系;

  • 品管内部的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职位说明书);

  • 文件化的品管权限-如原料,半成品,成品放行权等;

  • 有培训计划和培训执行记录;

  • 有内部奖惩制度,并与工资挂钩;

  • 要对产品质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并与部门及责任人绩效挂钩。

 

2、质量管理部门的一般职责:

  • 进料检验-原料,辅料,包装物料等;

  • 过程监控-人、机、料、法、环;

  • 成品检验-人员,时机,依据,权限;

  • 监视测量装置的校准与管理;

  • 品质保证能力-质量体系的建立和推进;

  • 品质计划-产品标准,作业指导书,工艺文件,记录;

  • 客户投诉相关过程的管理-原因分析,就正措施,程序化;

  • 样品管理。

 

3、质量管理部门的主要岗位

  • 原料/辅料/包装物料验收员(原料专员);

  • 品管员-过程监控和监督,客户投诉的处理与跟踪;

  • 质检员-半成品、成品感官检验,检测样品取样;

  • 化验员-化验室检测;

  • 发货监装员;

  • 体系推进和考核;

  • 标准化管理员-官方文件的接收和处理,企业标准起草、备案,本部门第三层文件起草、修订,计量器具管理。

 

4、质量部门设置及分工是什么?

质量检验工作:制程(生产过程)质量检验(IPQC),进料质量检验(IQC),装配质量检验,出货质量检验(OQC);质量体系(QS),品质工程(QE),品质保证(QA),供应商质量管理(SQA)。

 

5、质量部工作的主要考核项目和指标:

(1)主要项目:

  • 质量管理、质量检验制度是否完善;

  • 产品质量检验、生产过程控制是否完善、有效;

  • 计量检验器具是否定期校准,质量标准贯彻执行的情况;

  • 对关键生产工序的质量检验制度执行的情况;

  • 对原材料、外购件、成品的质量检验是否到位,是否有记录;

  •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是否全面、有效。

 

(2)主要指标:

  • 产品质量合格率;

  • 制成不良率;

  • 监测和测量仪器校准率;

  • 产品检验状态标识率;

  • 质量计划指标完成率;

  • 管理评审整改措施完成率;

  • 抽检不良率;

  • 纠正措施的有效率;

  • 原材料消耗下降率;

  • 质量成本指标完成率。

 

6、质量部门应达到的标准:

  • 质量管理的要求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活动中,质量检验贯穿于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确保产品状态标识易于识别和可追溯;

  • 建立起规范的不合格品的鉴别、识别、记录、评审和处置办法;

  • 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的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 制订有效的纠正措施标准,以消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以及顾客不满意的情况;

  • 建立并实施采购检验标准,以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

  • 质量记录完整、规范,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按计划执行,管理目标完成情况良好。

 

Part 2 质量管理部门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

 

1、进料管理:

  • 有明确的检验标准;

  • 验收流程要清晰;

  • 抽样的方法需正确;

  • 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现场评估;

  • 定期统计供应商的所供原料的品质状况;

  • 供应商的产品品质发生异常应及时与其沟通;

  • 应有明确的供应商考核办法;

  • 供应商连续出现质量问题应有相应的处理办法;

  • 供应商产品质量进行改进后要及时跟踪;

  • 明确规定因供应商原材料质量问题造成损失的责任承担办法,并在相应的合同中予以明确;

  • 进料检验组人员的应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

  • 进料检验报告要清晰,并得到合理的保存;

  • 原材料存在轻微质量问题,而生产车间又急需用时,应有明确的特采程序,并规定特采批准人;

  • 紧急放行应有明确的程序,并规定紧急放行批准人;

  • 不合格的原材料要有明确的处置方式;

  • 规定退回供应的产品应及时退回。

 

2、过程管理—人员

  • 合理配备过程检验和监控人员;

  • 过程检验和监控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应符合要求;

  • 过程检验和监控的力度要达到企业预防产品出现不合格品的需要;

  • 过程产品出现不合格品如何处置要有明确的措施;

  • 产品出现不合格时信息要及时传递;

  • 产品出现不合格品原因要明确由谁来分析;

  • 过程所运用的统计技术应满足企业的需要;

  • 过程检验和监控人员与各车间要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并形成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理念;

  • 产品订单的特殊要求要能及时传递到过程监控人员。

 

3、过程管理-文件和标准

  • 有准确、适宜和充分的作业指导书;

  • 有准确、适宜和充分的过程检验标准;

  • 有明确的过程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点;

  • 有过程检验记录/监督监控记录且真实可行;

  • 有文件化过程异常处理的程序;

  • 要明确规定半成品放行权;

  • 有文件化的过程检验状态标准及区分,且有效执行;

  • 有相关品质问题及统计分析。

 

4、成品管理

  • 要有明确的成品检验标准;

  • 成品检验(含化验员)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达到相应的要求;

  • 成品检验的抽样方法要合理;

  • 每一客户/订单的特殊要求都准确无误地传递到相关人员;

  • 有文件规定成品的标识方法并得到有效执行;

  • 有有效防止成品漏检的方法;

  • 有文件化规定成品异常处理程序,如处理方法、批准权限;

  • 成品检验结果由谁批准;

  • 成品是否可以特别放行,如可以特别放行应达到怎样的程度才可特别放行,审批权限要得到明确的规定;

  • 成品检验报告要清晰,并得到合理保存,通过成品检验报告能追溯到相应的生产组、批号、日期及重要原材料等;

  • 要有发货监装记录且记录完整;

  • 要形成长期积压库存定期报告制度;

  • 库存积压产品出厂前要重新检验确认。

 

5、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

  • 计量/检测没备要形成台账统一管理,台帐要实行动态管理,定时更新;

  • 各质量检验流程要明确规定所使用仪器名称;

  • 计量/检测设备的精确度要达到测量的使用要求;

  • 计量/检测设备要按要求定期进行校验(外/内);

  • 计量设备的使用状态标识要明确;

  • 计量设备所使用的环境要达到其设备本身要求的环境条件;

  • 复杂的计量设备要形成操作指导书指导员工如何操作;

  • 检测设备要定期保养且建档。

 

6、质量保证-体系推进和考核

  • 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设计一试产—生产—检测—出货一服务);

  • 整体管理架构要完整,各级管理职能要明确;

  • 以文件形式规定质量目标且为员工所理解,并分解到各部门且得以执行;

  • 各相关单位对质量记录要的收集、发放、借阅等要进行管制;

  • 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产品的状态有标识并有追溯性;

  • 客户抱怨处置及时,定期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

  • 对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的考核和改进。

 

7、质量保证-品质计划

  • 生产前有完善的品质计划(作业指导书/加工工艺/质量记录/卫生保证措施/质量控制点的确定),尤其对特殊的产品有无特别的规定;

  • 客户的要求被相关质量管理人员熟知;

  • 各相关人员均进行了岗位培训,且考试通过方可上岗,并有相应记录;

  • 对可能发现的异常进行分析识别,并采取预防措施;

  • 开展有助于质量提升的5S、QC等活动;

  • 涉及产品更改,要有书面的会签确认,并对相应品质再检验确认且有相应记录;

  • 品质控制各阶段保证没有漏检发生,并有相应方法或程序支持。

 

8、质量保证-制度、文件及其它

  • 内部要有明确的奖罚制度;

  • 各员工的工作职责要明确;

  • 各种工作流程要做出合理明确的规定;

  • 本部门能够得到技术文件的最新版本;

  • 文件的保存安全可靠,便于索引与使用,并能防止错用文件;

  • 员工均进行适当的培训,确保其胜任本岗位的工作;

  • 公司上级文件与思想及时向下传达;

  • 与其他部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

 

9、客户投诉

  • 每一次客户投诉要以最快的速度回复,并尽量让顾客满意;

  • 客户投诉的处理流程及由谁来处理要有明确规定;

  • 客户投诉回复内容要适当,并有文件明确规定批准人;

  • 每次客户投诉都要进行相应原因分析,制定了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标准化;

  • 对客户投诉要进行定期统计和分析;

  • 交货的及时性等方面投诉也应进行统计和管理。

 

10、实物样品(或图片

  • 当不便用文字表达或用文字表达不清楚时,要形成实物样品封存或拍成照片作为参照;

  • 实物样品(图片)是否分为合格限度样品与不合格限度样品,让员工明确判断标准;

  • 实物样品(图片)是否定期确认和更新;

  • 进料、制造过程、成品各过程中在需要的地方均有便于参照的实物样品(图片);

  • 合理保存实物样品(图片),使其不易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