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员工都能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但人的情绪是复杂的,更是充满变化的。作为管理者你应该如何处理员工情绪的波动?这篇文章也许会带给你答案。
当“成年人的世界,早把情绪戒了” “情绪稳定是一种巨大的能力” “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控制不住情绪”等微信爆文在朋友圈刷屏的时候,高管小刘表示甚是欣慰,一直刷屏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员工们知道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工作了啊!
“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这似乎是成年人的基本认知。但只要是人,就总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
正如前几天的杭州小伙,一次逆行被罚,就成为压垮他的稻草,他突然情绪崩溃,在街边嚎啕大哭。但哭过之后,他还是要给女朋友送钥匙,还是要回公司加班。
假如你是这位小伙的领导,员工顶着刚刚哭过的红肿的眼睛回来加班,你会怎么做?
现在,你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好好思考一下。
一
在讲解具体方式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朋友大C就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他深知体谅员工、理解员工对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因此,他常常站在员工的角度想问题,也经常和员工进行沟通,倾听他们关于工作和生活的烦恼,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在整个集团内部,大C团队的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大C也被人力资源部邀请,为同级高管们进行培训。
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刚刚升职为部门主管不久,公司就把一个重要项目交给他的团队去做,但时间紧迫,临近最终会议时,工作内容还没有完全完成。
当时有个员工A来找到大C,并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这个项目还有一周就截止了。”
很多管理者会直接回复“没错,这个项目还有一周就截止了,所以呢?”
但大C从来不会这样回复员工,他当时回答的是,“是的,我们接近完成这个项目了,听起来,你好像有点担心。”
员工A“我不知道以我们的人手是不是能按时完成。”
如果你回答:“所以你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完成这个项目,你来说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完成吧”的话,同理心技能还是没有被完全发挥。
大C是这样回答的“所以你觉得以我们的人手可能无法按时完成这个项目,你能和我聊聊到底哪个方面让你感觉最担心吗?”
在这样的对话后,员工A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而大C也了解到,这个刚刚组建的团队的不足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弥补了不足,最终顺利完成了项目要求。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大C利用自己的同理心技能,不仅化解了员工内心的疑虑,还从侧面知道了团队有哪些不足之处,进而加以弥补,最终带领团队成为行业翘楚。
在故事中,大C展现了两个情商技能:
1.积极倾听
对于管理者来说,用同理心倾听就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而充分参与到员工的经历中。当你把员工放在心上,他们就会不自觉选题信任你,而只有这样,员工们才会追随你。
在需要倾听员工的烦恼时,你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方法,相信会对你的倾听技能有很大的提升:
在和下属沟通时,消除外部干扰;
保持良好的眼神交流;
不要轻易对员工的行为下判断。
2.表达你的同理心
你已经学会倾听你的员工,倾听也是对另一个人表达同理心的开始。但这还远远不能产生共鸣,一个人必须对另一个人的诉说做出反应,以此来表达他的同理心,并使说话人感到自己被理解了。
在结束倾听后,你可以这样表达你的同理心:
问一些开放式问题,引领话题;
放缓你们的沟通节奏,表达出你的观点;
注意你的肢体语言;
时常总结过去的经验,避免出现错误的表达方式;
让故事进一步展开,让自己理解员工。
不管是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同理心技能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项能力,高情商管理者在利用同理心技能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员工与团队,还能找到团队欠缺之处,从而提升团队的能力,帮助员工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与生活。
同理心,绝对是高情商管理者人人都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本文完)
来源 选自《高情商管理者的6个习惯》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center;=""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文 | 斯蒂芬·E.科恩;文森特·D.奥康奈尔上一篇:管不住的成本就是流失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