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若能省人化(改善之后将人抽出,降低生产线的人数),也许有人会以省了一人为满足。但若能活用这抽出的一人进行改善,将可产生增幅效果;接着再抽出二人、三人、四人、五人。将最优秀的人抽出生产线,效果就会愈来愈明显。
规划新生产线的时候,一开始当然是活用这些线外人员,编成组长、班长、技能员的新组织,以展开生产准备作业,从制作装置开始,到料架、零件置场、护罩的制作等等。之后主要人物大都会留下来,进行后续的生产作业。
我到机械部的时候,有大约三十名线外改善人员,苦思着如何针对简易自动化、困难作业的机械化、吃力作业的机械化,制作出可用的设备。制作这些设备所需要的零件设计图虽然要画出来,但组装图早已在这些人的脑袋里面。总之,他们可以很快制作出现场合用的装置。我想现在各位周边的设备或装置中,有许多也是以这样的方法制作出来的吧。
此外,他们在生产繁忙期,可以调入生产线参与生产,因此他们不会忘记作业性良好的设备或生产线的状况,而可反映在接下来的设备制作之中。体验了吃力或不容易做的作业之后,再回到改善的原部门,就可作为改善的题目,构筑更容易作业的生产线,其结果将连结到改定标准。这些人去支援其他部门时,也不会忘记自己原来的职责,而能带着锐利的改善眼光进行工作,更进一步促进流动化。
(文章来源:精益企业中国(LEC) 作者:原田武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