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信部发布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冠军产品”名单、进博会召开“隐形冠军发展高峰论坛”,越来越多不常被关注却在细分领域一枝独秀的优秀企业进入大众视野,而其中也不乏CSUA会员单位的身影。在此特精选德国知名中小企业管理学家、“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教授近日在清华经管学院以“隐形冠军:全球化、创新与成功之道”为题所作主题演讲与大家分享、共勉。
以GDP增长为横轴,GDP量为纵轴来展望未来。可以看出中国将是增长最快的,未来在绝对值上也将会是最大的。
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世界分成了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中国、美国、欧盟;其他国家作为个体,德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在第二梯队,他们非常远。
这对于公司的全球战略意味着,公司必须得要在全球第一梯队来扮演一个非常强劲的角色。各位还很年轻,这就是你未来的一个目标和野心。
新的形势下,隐形冠军需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来保护自己的市场领袖地位。
简短地提一下客户价值,这些隐形冠军一般的价格要比同类的产品高10倍到15倍,但是他们的价值是更高的,他们的服务越复杂价格越高。
即使在现代经济下,我们仍然需要那些能够做产品,还能够有利润的人。
大家可以看到,在全球性的竞争来说,更多的是基于认证、质量,而不是基于低成本,但是认证,包括质量这些是更重要的。
大家可以看到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离职率是2.7%,这个基本上是同等于0。因为企业对员工非常好,他们非常荣幸在这里工作,
最后一个也很重要的,就是
领导层在原则上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还是很灵活的,也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是原则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像工作的目标等等,是不能打折的,但是和员工的合作取决于一个企业家自身的魅力。
大概有8500个德国公司在中国有布局,然后在中国有2000个德国的工厂,57%的德国隐形冠军在中国有业务。和中国的隐形冠军相比,在全球化领域要高很多。中国隐形冠军大概有10个左右在国外有分支。
我们研究过企业研发所聘用的雇员数量,如果说一个公司的收入是10亿、20亿欧元的话,他们应该有500个研发人员,但是在中国这个规模具有2000个研发人员,这对于创新意味着什么呢?我想我们必须得考虑到这点,我们在德国需要在这方面更多的投入。
我还想讲也很重要的一点,这个可能比数字来讲软一些,德国跟中国之间的文化匹配,德国和中国公司之间的匹配度:两国的人都非常努力的工作,很具有工业性,我们都有一个技工的文化,我们是喜欢那种真的产品,比如机器。
我们看一下在德国的中国公司,在德国,中国公司有4000个,很多公司进入德国的市场都是通过并购的,在过去四年中有超过200个的并购,是由中方的公司来购买德国的公司。德国公司购买中国公司的情况如何呢?大概有50笔收购。
一般在德国并购和收购基本上都会很顺利,美国人在收购的时候就会给公司带来一些负担,但是当中国来并购的时候,中国公司跟德国公司的匹配是非常好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对于“一带一路”的合作来说也是非常好的。
此外还有一个去中心化的概念,中国不只是北京、上海,当我去到不同城市的地方,都会发现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能力跟优势,德国也是一样,这些隐形冠军都是来自一些小城市,非常小的城市都会有世界级的公司。
我的结论是什么呢?
德国和中国的隐形冠军现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德国更加的全球化,有非常强势的品牌,而中国的公司也快速的在增长,同时通过高的研发资源,还有来自于上市的金融资源进行增长。
这些德国的隐形冠军有来自中国的竞争者,我会说你就得变成中国企业,德国必须变成中国企业,而中国企业必须变成德国企业。
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必须得要立足整个价值链上,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必须得是最高效的位置。如果这个事情可以在中国做得更好、更高效,就在中国,如果在德国做得更好就在德国做,不能老在想自己的国家的束缚,而是你要想这个工作在哪里做最好,你就去那里做。
德国有一个公司是做矿业设备的,他把自己的工厂搬到了北京。因为在德国已经没有任何的矿业开发了,一个矿业设备的生产商也无法经营;而北京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因为中国还在开发矿。
所以德国公司必须变成中国公司,中国公司必须变成德国公司,而这种文化的匹配度使得合作非常卓越。
这就是我们隐形冠军的核心竞争优势。